全国咨询热线:189-1696-2723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

周珏珉 在绝境中开凿希望之光——读姨夫汤茂芝《奋斗岁月》有感

来源:必发bf88    发布时间:2025-07-03 06:44:57

上篇写了“文弱书生侠肝胆 共筑祖国航空天梦——记我姨夫汤茂芝和姨妈钱丽敏的奉献人生”,总觉得还有...

产品介绍

  上篇写了“文弱书生侠肝胆 共筑祖国航空天梦——记我姨夫汤茂芝和姨妈钱丽敏的奉献人生”,总觉得还有很多想说的话没说完,又限于文章已很长,还因上篇文章中我姨夫写的《在5311厂工作的日子里》的回忆录是以照片格式呈现,阅读不是很方便,所以再写个续篇:“在绝境中开凿希望之光——读姨夫汤茂芝“空军5311厂奋斗岁月”有感”。

  读完中国人民5311厂老厂长,我姨夫汤茂芝写的“空军5311厂奋斗岁月”的回忆录(文件附后),既感动又震撼。仿若亲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军工创业史,那些于困境中顽强奋进、开拓创新的峥嵘岁月,如画面般在眼前铺陈开来。扑面而来的不是功成名就的沾沾自喜,而是一位军工老兵在时代变革浪潮中带领团队绝地求生的真实足迹。

  这篇《在5311厂工作的日子里》,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记录了一个军工企业在转型期的生死抉择,展现了中国军工人国家要说明,我们就攻克什么的使命担当。字里行间流淌着的那股永不言弃的精神力量,恰如黑暗中的火把,不仅照亮了5311厂的前路,更为当代人提供了面对困境的精神坐标。

  初到5311厂的汤茂芝面对的是一个自行车轮胎被放气的窘境——这既是字面意义上的尴尬处境,更是工厂濒临淘汰的生动隐喻。五年连换五任厂长的动荡,技术人员的大批流失,靠生产电影放映镜头和注塑机勉强维持的现状,构成了一个传统军工企业的典型困境画卷。然而汤茂芝没选做在办公的地方坐不住的官僚,而是推着开水车走遍厂区,在注塑机车间与工人并肩劳动。这种接地气的领导方式,不仅让他摸清了工厂的底数,更凝聚了人心。当他在校友交谈中捕捉到苏二七飞机引进这一关键信息时,立即意识到这有几率会成为工厂转型的契机,展现出优秀领导者必备的战略敏锐。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5311厂全体职工就是天!汤茂芝这句话道出了军工精神的精髓。面对新机修理这一陌生领域,他带领团队展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与攻关毅力:在南航图书馆埋首一周查阅稀缺资料,冒雪赴西安调研,甚至蹲守空军司令部争取汇报机会。当林虎副司令员终于来厂视察时,面对简陋的车间和空荡的研究所大楼,汤茂芝没有掩饰困境,而是坦诚展示技术团队的潜力。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反而赢得了首长的信任与早作准备的指示。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工厂创造性地采用以修养修模式,用修理故障件的微薄收入反哺技术升级,最终实现了从光学瞄准具到三代战机火控雷达的惊人跨越。

  回忆录中关于同创商标的插曲尤为耐人寻味。在的绝境中,汤茂芝早年注册的商标意外成为救命稻草,这种看似偶然的幸运背后,实则隐藏着军工人特有的远见与智慧。而卖商标买地的决策,更体现出他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宁愿承受不发奖金的埋怨,也要为工厂长远发展谋篇布局。在江宁新厂区的建设过程中,他骑着自行车四处考察的身影,与那些热衷于短期政绩的领导者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甘当铺路石的精神,正是5311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十三年磨一剑的关键所在。

  细读这份回忆录,最动人的不是最终的成功,而是过程中那些充满人性光辉的细节:和徐以廉骑车四十里领取第一笔修理费时的喜悦,与36厂共庆试飞成功时的紧张与欣慰,乃至对陈光宇、周桂亮等年轻一代的殷切期许。汤茂芝特别提到工厂招聘来的40余名大学生,这份对人才的珍视,体现了一位技术出身领导者的远见。而他对张树兵、徐以廉等骨干的线;建厂元老们大多已故去的感怀,更展现出一位老军工的情感温度。

  当代社会,许多企业和个人都面临着类似5311厂的转型困境。汤茂芝的回忆录启示我们:真正的转机往往始于对行业趋势的敏锐洞察,成于脚踏实地的持续积累。从瞄准具到火控雷达的技术跨越,看似是产品的升级,实则是认知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全面跃迁。而买地迁厂的战略决策,则彰显了舍眼前利,谋长远益的大智慧。在急功近利之风盛行的今天,这种十三年磨一剑的定力尤为珍贵。

  掩卷沉思,姨夫汤茂芝笔下那个自行车轮胎被放气的5311厂,最终化身为飞舞空中的锋利之剑,这一蜕变历程恰如中国军工发展的缩影。而奋斗者留下的精神将永存的结语,不仅是老厂长对战友们的致敬,更是一笔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这种在绝境中开凿希望之光的精神品格,永远可以让我们传承与弘扬。

  在5311厂工作的日子里 ——新机修理、机载设备修理基地建设、买地、迁厂事

  常有向我问起5311工厂买地、迁厂和新机修理事,今以文字叙述,並向奋斗者致意。

  我1966年西北工业大学火箭导弹系毕业,分配在空军12厂(中国人民5702厂)工作,该厂是空军大修飞机工厂,原有5000余名职工,我先后任工厂技术员、付总工程师、厂长。

  1991年部里(空军装备部)调我来南京工作,负责5311工厂、空军南京航空修理研究所、空军第一职工大学三个单位的领导管理工作。

  工厂管理部张敖玲部长对我说空军14厂(5311厂)、研究所、一职大三个单位现在都面临生存问题,“研究所”和“一工大”人员的工资部里发,但部经费困难,连出差费都紧张,研究所和一职大可能只能留一个单位。最困难的是5311厂,现在发工资都难,强五飞机是淘汰机种,5311厂靠轰炸瞄准具吃饭是不行了”。部长要我做好吃苦的准备。

  我上班的第二天自行车轮胎就让人放了气,后来气门芯不断被人拔掉,这是有人对我来南京有气。

  职工有气不能到北京去发,把气撒在你身上也属正常。工厂没效益就没有人气,工厂技术人员中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全走了,职工中一些有门路的人也纷纷离开工厂了,我来南京又能干什么呢?在办公的地方坐不住啊!

  我找到送开水的陈师傅,他蹬我推将锅炉房的开水一车一车送到工厂各个开水供水点。送了二个月的开水后,我又到注塑机車间装配100克注塑机干了一个月,主要是认人,了解工厂产品情况。

  我心里总感到工厂不能这样:5311空军修理工厂不搞航空修理产品,终究要被空军淘汰的!

  俗线月,西安飞机制造厂(制造轰六飞机)的王厂长来南京出差,他是西工大飞机系毕业的,南航朱校长也是西工大的,在我们几个校友的交谈中,我得知我国引進了俄罗斯苏27飞机。

  听到引進先進的三代机,我浑身一震,冥冥之中感到5311厂的希望来了。我国空军历史上用的都是俄米式飞机,现引進的苏27飞机是苏系列飞机。我速跑到南航去進行了解,南航老师也不太了解,我又去南航图书馆一个多星期,翻遍了有关图书、期刊、教材等资料,很少有三代机的资料,三代苏27飞机资料就更少了。

  既然大家都不知道,那5311厂投入新机修理的成功希望则更大。1991年7月我去北京请战。我在飞机大修厂已工作25年,除任12厂厂长8年外都在技术岗位上,但机载设备方面是我弱项,因此去北京时,我请航空修理研究所所长张村生与我同行。我们先到工管部见张敖玲部长,张部长说没听到修苏27飞机的消息。我俩只得上大部去。

  工程部(现装备部)宋殿毅部长说:苏27飞机还在俄罗斯制造,明年才交付中国空军,其飞机大修寿命期十年,到修理厂大修还有十好几年时间,你老汤现在是如何保住5311工厂活下去才是当务之急。

  部长说的是实在话,也是给我当头一棒。回到住所(空军大院里的大澡堂,住宿费每晚只要5元),我晚上整夜睡不着,心想等苏27飞机大修進厂,飞机大修厂哪能把自己大修飞机上的机载设备送来给5311厂修呢!因为飞机大修厂都有自己的飞机特设修理车间,其机载设备修理经验和能力都远超5311厂。但我不能空跑北京一趟,一定要表达5311工厂早投入新机修理的意愿。

  我让张所长在住所休息,我再出去转转。我在空军大院转了一圈,心想负责空军装备的主管是空军林虎副司令,我直接找林副司令表达5311工厂的意愿不是更好吗(80年代未,我国第一架予警机在12厂搞时,我参加了有关工作,並认识了林副司令)。

  我直奔空军司令部大楼,好不容易進了司令部大楼,可首长在二楼办公,有专门卫兵站崗,進不到首长办公室,我只好在司令部大楼前草坪上等候,可一会儿巡逻哨兵就过来了,呆不住。我又打听到林副司令住在装备部大楼对面的小别墅里,准备晚上登门拜访,但房前有卫兵,无有关证件不让進。

  第三天一早,我就在首长上班的路上等着,刚过七点,我就看到林副司令走过来了,我连忙跑上去,叫了声:“首长好!”並向首长鞠了一躬。林副司令说:你怎么来了,你们工厂好吗?我说:我调到南京空军14厂工作了。啊!南京还有我们空军修理厂?“我赶忙汇报说,南京有空军14厂,还有空军南京航空修理研究所和空军第一职工大学,尤其有一批修理飞机的高级工程师,空军引進的苏27飞机今后修理他们能够发挥作用,首长来南京时,请来空军14厂视察。

  真想不到三个月后的一天上午,我接到南空司令部办公室的电话,通知林副司令明天上午九点来厂视察。我感到好奇,空军首长来厂应由上级工厂管理部门通知。林副司令不会因我三个月前之一说就来工厂?

  我即向部里报告首长要来厂,工管部和装备部都说不知此事,不过工管部张敖玲部长很重视,连夜赶来工厂。第二天林副司令在张敖玲部长和我一起陪同下视察工厂。

  我首先请首长看了瞄准具车间,现场没什么产品,看了二台瞄准具转台;到相机所看了相机所曾生产过的几种侦察相机;光学车间是5311厂最漂亮的车间,也只有老式磨床研磨着电影放映镜头的镜片。八层楼的航空修理研究所大楼很好,我请首长看了飞机室、发动机室、特设室等,尤其是介绍了办公室里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大多是五、六十年代从北航、西工大、南航、哈军工毕业的,还有留苏的高级工程师,但研究所只有办公室的技术人员,没有研究设备。

  内行人一看就知道工厂和研究所的实力情况了,何况是见多识广的首长呢!但林副司令还是耐心地看了及听了我的汇报,林副司令最后说:我这次来南京是到十四所请他们大修苏27飞机火控雷达,十四所表示他们不搞修理,十四所要制造雷达。你上次来北京表示想参与修理,我就来看看,你们工厂搞的瞄准具是老式光学瞄准具,现在飞机上用的就完全不同了,现在用的是平显、相控阵火控雷达,技术复杂多了,你们要想修理,要早作准备。

  (附1991年10月21日,空军林虎副司令员来厂视察时我汇报中的照片。右二为林副司令,右三为工管部张敖玲部长)。

  林副司令来5311工厂视察过了,並要我们早作新机修理准备。14所要研制雷达,不修苏27飞机火控雷达,这是5311工厂想修理苏27飞机机载设备的绝好机会。

  1991年I2月,我带工厂徐以廉、研究所陶国勋、吴兵一行四人去空工院(现空军工程大学)调研,请在俄培训过的老师讲课,重点是苏27飞机火控雷达、平显等机载设备,学习笔记有两大本。时是天寒地冻,下着大雪,空军12厂为咱们提供了一台车。

  我们又去了西安航空工业部计算机所、西安惯导研究所、西飞公司、西安飞机设计所、西安飞机试飞所等单位调研,並看了当时最先进的歼轰七飞机平显、火控雷达及测试设备,此行收获很大。

  愿望很好,现实却很残酷!我调来工厂时每月15日是发工资的日子,是愁心之日。工厂没钱发不出工资,工厂穷,银行不贷款,上新机解困更是远水不解近渴,工厂生存是当务之急。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5311厂全体职工就是天!工厂职工都明白要过苦日子了。工厂的主产品注塑机是不盈利产品要淘汰;工厂研究的点钞机已显眉目,抓紧建生产线上批量,工厂组织人力,物力组建银行机具分厂,生产有盈利能力的点钞机、硬币分类机等系列新产品;工厂与南京创新公司合资成立“同创公司”生产电脑,解决工厂职工无产品可干的生存困境(同创合资公司给工厂近半职工发薪酬)。

  5311工厂姓“军”。苏27飞机虽还没装备部队,新机修理没有优势的五三一一厂必须早作准备。1992年1月工厂成立了以我为组长,张村生、邢祖辉为副组长的新机修理领导小组。1994年1月,工厂正式向工厂管理部请示,将工厂建成新机机载特设与军械火控系统综合修理基地的报告。1994年2月,工厂成立了吴新华总工程师为组长的新机修理办公室。1995年3月,工厂派出新机办的徐以廉高工到空三师拿回苏27飞机7项故障件试修。工厂拉开了新机修理的大幕。

  工厂集中技术人员转向新机修理,将在外工作的张树兵动员回厂参加新机修理工作,工厂千方百计招聘人才,给有本事的人提供机会,给能干事的人予以岗位。工厂节衣缩食,集中财力上新机,购置仪器设施,改变5311厂只有三用表,普通示波器的情况下开展三代机的修理,技术人员深入部队,借用部队检测设备做三代机的修理状况。向部队学习,为部队服务,多修故障件,多创造收益,走以“修”养“修”之路,并逐步的提升新机修理能力。

  1995年6月,工管部沈部长带我和部新机办主任楊流随总部考察团赴白俄罗斯苏27飞机大修厂考察,首次签订了购买有关修理资料和订购设备的协议,打通有关修理渠道。并随后安排张树兵、徐以廉等二次赴白俄罗斯飞机大修厂培训。

  至1997年,两年多来工厂已修理苏27飞机机载故障件近百件交付部队使用,但没有收到过修理费。到此年年底,南空航材处通知工厂到该库(64库)去领交付故障件的修理费。我记得是星期天和俆以廉骑自行车去的,64库在紫金山东北部的山凹里,来回近40里,回程的路上骑不上坡道,真累啊!但我们第一次拿到了三十四万元的苏二七飞机修理费,再累心里仍充满喜悦。今天拿到的是区区三十四万元,明天会更多!

  1999年7月、2001年7月我先后二次带队赴乌克兰飞机大修厂、乌克兰雷达制造厂考察并签订人员培训、器材供应协议。

  2002年9月,第一架苏27飞机机载设备進厂正式大修,工厂军品生产线火控雷达车间、计算机综显车间、光雷车间、电子对抗车间经三个月大修,于2003年1月交付36厂装机。

  2003年7月19日,我厂大修的机载设备装于026号飞机在36厂试飞成功,我和总工程师吴新华听到026号飞机试飞员说一切正常时,我们悬着的心也落地了。

  在新机修理和修理基地建设中,吴新华、陶国勋、徐以廉、林新光、张炳南、卞贻干、王锦明、郭廷德、袁志安、邢祖辉等都是最早参与者,是新机修理的开创贡献者;王元亚、吴白云、李允中、成森、蔡晓春、杨亚东、李耀文等也先后参加了新机大修有关工作,是新机修理的有功者;张树兵参加新机大修工作比其他晚了二、三年,但他工作专心、努力,成为工厂火控雷达修理的专家,尤其是CK一100测试台的研制等工作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经工厂招聘来的40余名大学生中,陈光宇、周桂亮、庞宏起、王庆祥、徐敏峰、张玲明、张建春、黄业兵、黄虎泉、席春林、王林、刘学东、孙辉、袁香萍、马传峰、朱乐等年轻都是5311厂新机修理必不可少的人材,优秀者必将成为5311厂的领军人物。

  2003年12月21日,5311工厂召开苏27飞机新机机载设备建线暨试修表彰大会,工管部沈加荣部长到会祝贺,並宣布5311工厂新机机载设备修理建线成功,总装备部、总后勤部、南空装备部等上级机关都派代表参加了会议。

  5311工厂从新机还没装备部队使用就开始做新机修理的准备,直到完成新机大修和修理基地建成,历经十三年奋斗征程,真是十三年磨一剑!艰难的十三年,最终磨成了飞舞空中的锋利之剑!

  (附2003年7月19日,我厂大修的机载设备装于026号飞机试飞成功,我和时任36厂厂长檀传文共祝两厂首修的026号飞机安全着落、试飞成功时的合影)

  1991年我来南京工作的第一天上班,就遇到研究所一位住房矛盾问题处理之事。工厂、研究所、工大三个单位挤在一个院子里,生存难、发展难、改善职工住房更难。

  建职工住房首先要有地,大修基地建设也要有地,在工厂生存困难时想买地建房是梦想。工厂经济效益逐步好转吋,工厂想要买地又引起许多议论:买什么地,有钱不如给我们多发点奖金(当时机关科室、后勤单位及工厂领导的奖金每月都很低,我1991年3月来厂至2004年3月离任时,月奖均为50元)。多数人对买地持异议,有个别分厂以工会分会的名义要拉我去对话。

  为避免更多议论,不动摇工厂买地的决心,我自己利用星期天骑自行车到江宁一带了解土地情况。选地不能离城区太远,也不能太偏,但这种地块早就被人买走了。半年时间我先后骑自行车看地十多次,我也是近60岁的人了,每次来回40多里感到很累,但找不到合适的地心里更急。后来我就悄悄地叫张青山开车拉着我找地,我们曾到禄口机场附近找地。最后我和总务处王旭民处长在江宁开发区招商局的帮助下,在董村路一带找到已卖出去了,但还是空置地块。

  我们了解到一块22.5亩空置地是南大一位下海的老师买的,但一直没项目而空置着。经洽谈同意以八年前购地价每亩11.5万元成交,但要一次性付款;紧临南边用砖墙围着的一块空置地也是22.5亩,地主是安徽一包工头,他要价高,经我和总会计师魏曙光与他多次洽谈,最后以每亩13.5万元成交,但也要一次性付款。

  1999年底,经工厂党委、厂务会研究确定购买。但当时工厂资金不宽余,尤其要一次性付款很困难,为筹钱,想到了我以前注册的同创商标应该很值钱。同创是吳新华介绍来的南京创新公司与工厂合资创办的企业名称,对方是大股东,同创公司是对方控股的,合资生产同创牌计算机,后来控股方的创新公司发展成十多亿的大公司,其名称也改为同创集团了。因最初的同创名称是我起的,我让万慧嘉到北京工商总局去把同创商标注册在5311厂名下。

  当1999年工厂买地要一次性付款有困难时,我就想把以前注册的同创“商标卖掉。同创集团一年销售几万台“同创”牌电脑,"同创"商标很值钱。我向同创集团提出,同创“商标是5311工厂的,每销售一台同创电脑5311工厂要收商标费200元。同创集团对此提出异议,他们是大公司,在南京很有发言权,想在南京通过司法途径解决,但同创商标不是在南京注册的,早在五年前我就安排在北京注册了,同创集团感到在北京打官司胜算不大,就让我把注册的“同创”商标转让给他们,最终5311厂毫不费力地得到400万元的同创“商标转让费。工厂用此款立即付清了董村路的买地款,並办理了有关购地手续。

  我把同创商标注册在5311工厂名下,对同创集团有不义之嫌。但同创名称是我起的,注册在5311厂名下经商标局公示了一年,对注册在5311工厂名下没有一点单位、个人有过异议,所以是合法的。我们合法地得到"同创"商标转让费,刚好解决了江宁董村路买地要一次性付款的燃眉之急。有了钱,买了地,就可置换出标营四号老厂区的地,让工厂广大职工改善住房条件和工厂逐步发展就有了可能。

  江宁董村路买了45亩地建新厂房要听取上级主管部门意见,有主张工厂把军品生产线放在标营四号西厂区,把研究所大楼改成航空电子大楼。江宁董村路新区只得按民品生产线年新厂区建好了,我请工管部沈部长去视察,沈部长到新厂区一看就马上说老汤,把军品搬过来,在这儿建机载设备修理基地“。原按民品生产建造的厂房有的很高,是按安装大冲床设计的,要改造;火控军品雷达试验间厂房要求特殊,这些改造都必须抓紧進行。

  此时又传来紧临厂区南边30亩空置地要出售的消息,此地主是南京高速公路管理处,以前看他们空着,但他们表示不缺钱,不卖地,现因他们领导出事了,要钱不要地。工厂又碰上好机会了,我和总务处王旭民处长立即去洽谈,又买来了30亩地,並在此地上抓紧设计建造新厂区科研办公大楼。

  2003年1月2日工厂迁厂军品生产线和有关科室全部搬至江宁董村路59号。

  工厂先后都搬出去了,留下了标营四号。这是工厂建厂元老们给我们留下的发祥之地,工厂职工在此奋斗了几十年,尤其是八十年代未至九十年代,工厂难以生存,许多人离开了,而不离不弃的好兄弟、好姐妹们坚持开发生产银行机具等民品,搞合资合作,工厂不贷款、不借外债,在上级建线亿元还没到厂的情况下,买地、建厂房、购资料、购器材、购设备、搞新机修理、建机载设备修理基地並迁厂,置换出标营四号生产区这块福地。

  建厂的元老们大多已故去,我们也将老去,离去的他们和我们只可以说:5311工厂,我们尽力了”。

  世界一位名将曾留下名言老兵不死。奋斗者留下的精神将永存!

  本人以感恩之情向5311工厂开创者致敬!以感谢之心向与我一起买地、迁厂及所有为新机修理和机载设备修理基地建设作出贡献的5311工厂职工致意,谢谢你们!

  周珏珉,女,党员,原任上海市妇女联合会执委、上海市妇联巾帼园总经理(上海市妇女儿童服务指导中心主任)

  曾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中国杰出创业女性、中国百名杰出女企业家、中国家庭服务行业优秀管理者、全国五好文明家庭,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优秀创业女性、上海市五一巾帼奖、上海市志愿服务优秀组织者、上海市敬老孝亲模范儿女、上海市五好文明家庭等。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89-1696-2723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189-1696-2723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