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造船厂的卫星图像引发了外界的热议——该厂区内同时有四艘093B型攻击核潜艇正在舾装,并且干船坞里还有一艘潜艇在待下水。厂房内,更多潜艇的分段正在搭建中。如此密集的建造节奏创造了自上世纪70年代美苏核潜艇竞赛以来,全球产能的新纪录。
仅仅不到两年,中国就相继下水了八艘新型核潜艇,这一速度被外媒形容为“爆兵”,让美国及其盟友都感到措手不及。曾几何时,中国的核潜艇技术与美俄存在比较大差距,但如今新下水的093B型潜艇,不仅外形流畅,指挥塔的围壳设计精巧,流体力学性能也与俄罗斯的885M“亚森”级核潜艇不相上下。
在技术慢慢的提升的背景下,中国核潜艇的演变是显著的。从曾经被形容为“拖拉机”般噪音巨大的初期潜艇,到如今的“深海幽灵”,中国核潜艇已发展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强大力量。
中国的核潜艇发展历史并不平坦。上世纪50年代,受制于新中国薄弱的工业基础,制造核潜艇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1959年,赫鲁晓夫曾断言中国无法建造核潜艇,主席却坚定表示:“即便是十万年,也要搞出核潜艇!”
最初的091型核潜艇因噪音大、性能差,被西方戏称为“海底拖拉机”,甚至隔着太平洋都能听见其动静。为完成潜艇的建造,科研人员没有计算机,仅能依靠算盘和计算尺进行繁琐的计算,甚至用磅秤来称量设备,以便准确控制潜艇重量。
经历了数十年的技术积累,093B型核潜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核潜艇技术的质的飞跃。新型潜艇搭载的泵喷推进系统大幅度的降低了噪音,其静音性能已经接近美国的弗吉尼亚级核潜艇。该潜艇配备的24单元垂直发射系统,能够发射鹰击-19高超音速导弹,射程超过1000公里,速度达到10马赫,足以突破现有的防御体系。
中国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快速建造核潜艇,得益于模块化建造技术的成熟。葫芦岛造船厂,作为全球最大的核潜艇生产基地,采用模块化建造技术,在不同车间并行生产潜艇的各个部件,最后像搭积木一样在主车间进行快速组装。
过去三年中,中国海军已下水了15艘潜艇,其中8艘为093B型核潜艇,平均每3到4个月就有一艘新潜艇下水。这种“下饺子式”的建造速度,背后依赖的是全国数千家配套单位协同合作,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
渤海造船厂新投产的数字化生产线,逐步提升了建造效率。有专家预测,按此速度发展,到2030年,中国海军的攻击核潜艇数量有望增加到30艘,数量和质量上有望接近美国水平。
核潜艇作为大国重器,是三位一体核威慑体系中最具生存力的力量之一。当陆基导弹基地遭遇打击时,深潜海底的核潜艇依然可以发起致命反击,因此被誉为国家海防的“沉默守护者”。
最新一代的096型战略核潜艇更是令人瞩目。根据一手消息,096型采用了无轴泵推进技术,其噪音水平已经降至95分贝,几乎能与海洋背景音融为一体。096型潜艇配备的巨浪-3型潜射导弹,射程可达1.4万公里,能够从中国近海打击全球任何目标。
五角大楼在2023年发布的报告中首次承认,096型的问世使中国首次具备了可靠的二次核打击能力。预计当6艘096型潜艇全部服役后,中国的二次核反击能力将提升400%。
面对中国水下力量的迅速崛起,美俄两国分别采取了应对措施。美国拥有50余艘攻击型核潜艇,但面临着新老交替的复杂局面。22艘洛杉矶级潜艇逐渐老化,而最新的弗吉尼亚级Block V型潜艇尚未装备高超音速武器。
更为棘手的是,美国的造船业正遭遇困境。供应链问题和熟练工人短缺,导致潜艇的建造速度严重滞后,原计划每年建造两艘弗吉尼亚级潜艇的目标已难以实现。
俄罗斯则高调展示其885M型核潜艇,该型潜艇配备了32单元垂直发射系统,能够混装巡航导弹与高超音速武器。普京亲自出席了下水仪式,强调要“巩固海上强国的地位”。
然而,俄罗斯的核潜艇依然存在不足之处,其静音性能不及美国,噪音水平仍高达100分贝,而中国的新型核潜艇在静音技术上拥有明显优势。
黄旭华院士,曾经隐姓埋名30年,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回忆起当年的艰辛,他感慨道:“为了保密,我整整30年没有回家。那时,我刚三十岁,等我回到家时,已经是满头白发,见到亲人时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