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

陈学利施展财技打造780亿医疗帝国 威高系净利剧降股价大跌财务承压

来源:必发bf88    发布时间:2025-02-27 00:56:35

举债2.5万元起家,历经37年,陈学利打造了一个总资产约780亿元、产业覆盖医用制品、骨科、生物...

产品介绍

  举债2.5万元起家,历经37年,陈学利打造了一个总资产约780亿元、产业覆盖医用制品、骨科、生物科学技术、药业、房地产等领域的威高商业帝国。

  陈学利长袖善舞,依托资本不断开疆拓土,借助分拆上市、收购,构筑了包括威高股份、威高骨科(688161.SH)、华东数控(002248.SZ)在内的威高系。

  不过,分拆上市的资本术之下,陈学利饱受圈钱争议,持续扩张的威高集团,也面临财务承压、业绩下滑、股价大跌。

  在中国医疗器械行业,陈学利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名字。他用37年走出了一条草根逆袭之路。

  1951年10月,陈学利出生于山东威海农村。1974年,23岁的他成为王家钦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14年。乡村书记生涯,让他深刻体会到民生疾苦。

  1988年,37岁那年,陈学利调任威海环翠区田村福利院院长。这是一家乡村福利院,院内老人大多是五保户。目睹院内老人因营养不良和医疗匮乏而饱受折磨,陈学利萌生了创办副业来改善老人生活的想法。

  公开消息称,一次到苏州出差时,陈学利在一家招待所看到服务员利用闲暇时间组装输液器,他突然“醒悟”,自己为何不生产输液器?

  于是,陈学利借款2.5万元,在福利院后院平房成立威海医用高分子制品总厂(威高集团前身),带领148名员工生产一次性输液器,后来逐步扩大到注射器、输血器、输液针等低值医疗耗材产品。

  陈学利险些因为产品质量而翻车。创业初期,首批输液器销往大连某医院时出现漏液,陈学利果断召回全部产品并销毁,甚至为此停产整顿。

  陈学利视质量为立命之本,提出“10000-1=0”的质量铁律,即万分之一的瑕疵意味着百分之百的失败。

  后来的1998年,价值15万元的自断螺栓因扭力值不达标被整批销毁;骨科材料生产线因工艺偏差多次返工,均体现了陈学利对产品质量的追求。

  1991年,威高集团的全国一次性输液器标准化生产车间建成,推动了全国医用高分子器械生产企业标准制定和规范化生产。

  除了自身加强研发外,陈学利还与科研院校、研究机构联手进行研发创新。根据威高集团官网,公司相继推出透析器、留置针、心内耗材、骨科材料等1000多个品种、20多万个规格的产品。

  1998年,企业改制后,陈学利瞄准高值医疗耗材领域,逐渐向骨科、血透、介入等高耗材医疗器械渗透。

  2004年,威高集团核心子公司威高股份登陆港交所,成为国内首家上市的医疗器械企业。当年,威高集团首次成为山东省百强非公有制企业。此后,威高集团多次入围山东民企百强、中国民企500强和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名单。

  如今的威高集团,慢慢的变成了以一次性医疗器械和药品为主导,打造医疗生态链,下辖医用制品、血液净化、骨科、生物科学技术、药业、心内耗材、医疗商业、房地产等八大产业的大型综合性产业集团。集团销售网络遍及国内外,建有100多家销售办事机构服务于全国各地区医院,产品销往美国、欧盟、南非、巴西、东南亚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0年,陈学利以205亿元财富再登胡润富豪榜,成为威海首富。近几年,他一直是富豪榜上的常客。

  陈学利给威高集团制定的用人铁律为,“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巧借力,脑引智”。

  威高集团与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合作建立30余个研发中心,聘请100多名院士担任顾问。2022年、2023年,威高集团研发投入分别为12.12亿元、11.41亿元。

  威高集团的技术突围硕果累累。2005年,公司研发出国产心脏支架,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一;2022年,公司推出全球首台5G远程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机械臂自由度达7个,打破欧美技术垄断;打破国外在透析领域的设备垄断,变成全球第四个拥家该技术的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目前,威高集团已有100多种产品打破国际垄断。

  早在2002年,陈学利提出加强资本运作,推动公司上市。2004年,威高集团分拆出来的威高股份登陆港交所,成为陈学利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2005年,威高骨科成立,其主营业务为研究及开发、生产及销售脊柱、创伤及关节骨科植入物。2015年,威高股份分拆威高骨科赴港上市,并向港交所递表,后因市场变化,公司终止港股IPO。2016年,威高骨科曾尝试与恒基达鑫重组,作价60.6亿元借壳上市,未能如愿。

  2019年,威高股份再度分拆威高骨科至科创板IPO,2021年6月,威高骨科在科创板挂牌。此次IPO,威高骨科募资15亿元,其中,1.80亿元补充流动资金。

  在资本运作方面,陈学利似乎是在借鉴“药明系”,连环分拆上市,圈钱助力扩张。

  2020年,威高股份曾表示,可能分拆专注于血管及癌症相关介入手术的一次性医疗器械业务并独立上市。目前,这一想法尚未成形。

  除了分拆上市IPO募资外,威高集团自身还通过发行债券融资。2020年底,威高集团应付债券达56.03亿元。

  2018年,陈学利推动威高股份收购美国爱琅公司,耗资56亿元。美国爱琅主要是做研发、制造及销售以及分销用于肿瘤介入及血管介入手术的医疗器械。

  当年,威高集团还收购了华东数控16.06%的股权,后进一步增持,持股比上升至17.50%。

  对于收购华东数控,有的人觉得,陈学利的目的,可能是将旗下资产注入,以拓宽融资渠道。

  借助不间断资本运作,陈学利打造了由威高股份、威高骨科、华东数控等组成的威高系。

  2023年,威高股份实现的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2.44亿元、20.02亿元,同比下降3.80%、27.57%,二者自上市以来首次双降。2024年上半年,其营收、净利再度双降,分别为68.27亿元、11.08亿元,同比下降3.45%、7.53%。

  威高骨科的业绩实现了反转。根据业绩预告,2024年,威高骨科预计归母净利润为2亿元—2.4亿元,同比增长78.07%—113.68%。

  不过,这只是业绩大幅度地下跌后回升。2021年,上市当年,威高骨科实现的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1.54亿元、6.90亿元,同比增长18.08%、23.62%。2022年、2023年,其营业收入分别是20.58亿元、12.84亿元,同比下降14.18%、37.63%;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01亿元、1.12亿元,同比下降12.98%、81.30%,连续下降,且降幅大幅提升。

  陈学利收购的壳公司华东数控依然未摆脱困境。2024年前三季度,华东数控归母纯利润是918.33万元,同比下降5.69%。其预计全年盈利700万元—1000万元,依此来看,第四季度也许会出现亏损。

  威高集团的业绩也在下滑。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85.39亿元、214.34亿元,同比下降0.10%、0.75%;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65亿元、1.56亿元,同比下降60.49%、64.94%。

  威高集团的财务承压。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公司有息负债267.49亿元,前三季度的财务费用为8.5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

  威高系股价大跌。今年2月21日,威高股份、威高骨科的收盘价分别为5.14港元/股、26.92元/股,分别较其巅峰时刻下跌约75%、78.40%。

  威高骨科上市曲折,与其费用异常相关。2017年、2018年,威高骨科销售人员人均奖金22.79万元、28.2万元。2019年前7个月,威高骨科再向销售人员发放销售奖励,人均73.84万元。这被质疑存在商业贿赂行为。

  面对质疑,威高骨科坚决否认,称已于2019年7月终止销售人员现金奖励政策。

  威高骨科确曾卷入商业贿赂丑闻。2023年底,威高骨科发布致歉声明,原因是相关企业在2023年第二季度涉及医药商业贿赂。

  威高骨科销售费用畸高。2021年至2023年,威高骨科销售费用分别为7.47亿元、7.11亿元、5.61亿元,三年合计20.19亿元。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89-1696-2723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189-1696-2723

二维码
线